文/黄 勇
《 国 家 中 长 期 教 育 改 革 和 发 展 规 划 纲 要(2010-2020 年)》提出“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的要求 ;2019 年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再次明确各地要制定学生发展指导意见,指导学校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指导教师培训。
中学的职业生涯教育不是职业定向教育,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上海市民办扬波中学根据“适合学生,成就未来”的教学理念,从学生自身发展需求出发,追求终身发展,在“立德树人”“五育融合”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为提升学生自我职业生涯规划的意识与技能,顺利实现从学校生活向社会、职业生活的平稳过渡,积极开展了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实践探索,并将其纳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的衡量标准之中。
一、融入学校课程体系
职业规划需要确立职业目标,对很多刚进入中学的学生来说,他们的目标通常并不清晰,发展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职业生涯教育要符合学生的成长规律 ;同时,不同教师有着不同的生涯教育实施路径。基于此,学校从自我成长、学习发展和职业生涯等不同维度,分层分任务,渗透学科教学,开设指导课程。
心理教师通过生涯倾向测试、情绪辅导、人际交往指导、时间管理和职业了解等,帮助学生在兴趣、能力、情绪、人格、价值观等方面进行澄清,促进学生自我认知发展,提高生涯认知能力 ;学科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学科本质的思考和追问,以及学科对学生必备品格、关键能力、价值观念的培养,助力学生认清学科的独立价值以及与未来专业和职业的关联 ;教师导师则通过对学生个人的重点关注,以发挥学生的潜能和鼓励学生的积极性为出发点,引导学生个体逐步增强成长中的自我发展能力。
在培养职业兴趣,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方面,学校打造了一系列科技特色课,如无人机、机器人操作、3D 打印、VR 技术等。带领学生在线上线下融合的操作中,通过听、看、做等多感官体验,亲身体验、知晓国家在技术进步、产业转型升级中取得的新成果,了解在互联网、人工智能和新经济情况下层出不穷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学生还可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完成设计程序、组装配件、实践操作等任务,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工作原理、应用场景和职业岗位。这样的学习体验,可培养学生的职业兴趣、劳动热情,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创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学校历来重视学生的美育熏陶和培养,在一些诸如传统木工、编织等体验中,带领学生在学习职业技能的过程中,传承中华传统文化,感受传统艺术技艺与现代文创的交融。此外,学校还专门设立编导、绘画、播音主持、音乐等美育社团,每年举办校园艺术节,搭建平台,提升学生的艺术自信心;同时,邀请一些毕业生返回母校,在扬波讲堂开设主题讲座,向学弟学妹们分享自己的职业之路,开展生涯启蒙,促进职业生涯教育的持续发展。
二、提供丰富的职业探索体验
中学生对职业充满好奇和想象,为了给学生们设计恰当的活动主题,体现真实的学习情景,学校在校园内外充分开发和寻找职业体验的可利用资源。
校园,是学生生活和学习时间最多的场所,也是学生最熟悉的地方。学校在校园里设立了不同的职业体验岗位,每学期设立校长助理、学生监察员、图书管理员等不同的职业体验岗位,通过前期培训、竞争上岗、定期交流、总结分享等环节,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岗位职责,发展自己的综合能力。
学校还会在每年的语文节、英语节、艺术节、运动会等重大活动中设置学生体验岗位,如策划、摄影、场务等。在专业人士的带领下,体验职业内容,参与前期准备、实际工作过程,让学生在真实的实践中,感悟基本的职业素养。
此外,学校也积极寻求市区校外活动场所的支持,与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长期合作,定点的职业体验场所还包括上海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养老院、地铁站、社区图书馆、展览馆等事业单位。校外的职业体验打开了学生们的视野,比如,在新天地园的爱眼宣传公益活动中,有的学生担任讲师,为低龄化儿童讲述保护眼睛的重要性 ;有的提前与主办方取得联系,商议活动内容,明确相关事宜,了解注意事项,准备相关活动材料和工具 ;还有的制作出行攻略,做好出行计划等。各种各样的公益志愿者角色,让学生对于积极主动、耐心敬业等职业素养有了更深的感悟。学校的职业体验日也不局限于校园,在广富林遗址、海昌海洋公园等处的“延展课堂,走进大众”活动,都为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规划提供了丰富的实践机会。
三、协同家校社多渠道融合
生涯教育的课堂无处不在,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都会对学生成长产生潜移默化的作用。职业生涯教育的全面实施也依赖于学校汇集学生、教师、家长、社会等各方力量整体推进。相对于教师,家长们分布在各行各业,能带给学生
们的职业体验渠道更广。学校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定期开展学生“职业访谈”活动,邀请家长走进班级进行职业揭秘,开拓更多的职业体验新渠道。
同时,学校面向社会邀请各领域、各专业的人士来到校园开展系列讲座,比如,飞行员、律师、科学家、企业家、作家等。他们通过介绍具体职业准入标准、基本素养、发展前景等,更好地帮助学生明确未来的职业倾向与发展可能性。
强化学生的真实体验,培养学生的生涯意识,需要结合更多的实践活动来落实。在学校沪遵两地“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红色文化”的研学实践中,围绕 25 位“小小宣讲员”的岗位设置,学校设计开发了一系列职业体验机会,发动学生自主完成从方案讨论、设计、撰写到倡议书发布、场地安排、舞台展示、后台支持等不同内容的工作。通过前期的充分准备,在为期两周的时间里,沪遵两地师生进行了多次研讨展示、互动交流等活动。50 余所学校近万师生的线上线下参与,点燃了学生们更高的热情和积极性。
四、建立过程性评价为主的激励机制
近年来,学校通过市级项目“大数据驱动的学生发展性评价应用研究”,经由主观描述及客观评分来构建学生的立体数字画像。在这个评价中,专门设置的“悦纳与发展”板块,能及时、有效地收集和获取每个学生的多种数据和信息,将他们的学习行为和生活行为指标化,并结合真实情景中学生的行动、表现、记录、
反馈等过程性记录,综合衡量学生的成长 ;同时,也便于教师更好地针对学生的个性化需求,考量学生的生涯发展与目标达成度之间的差距,从而更有针对性地激发学生的内驱力,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中学职业生涯教育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既让学生学习必要的职业知识和技能,也通过职业体验帮助学生形成健全人格和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劳动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生涯规划意识与能力、动手实践与创新能力,通过帮助学生由无意识的生涯发展转变为自觉主动发展,由非理性的生涯发展转变为理性的发展,既把育人融入学校全方位教学活动,又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
(作者就职于上海市民办扬波中学)
转载于知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