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刘林梦
【摘 要】高中生面临繁重的学业任务与学习压力,而当下学习任务对于未来发展的意义直接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动机。实践中发现,高中生学习的内部动机不强,他们认为学习艰难,缺乏将当下学习与未来发展相关联的意识,容易产生学习倦怠。生涯辅导内容能帮助学生将当下与未来建立关联,赋予当下学习任务更为丰富的意义,并发展积极的自我认识,建立自我效能感,提升学习动机。
【关键词】高中生 学习动机 生涯规划
面对繁重的课业任务与较高的升学压力,高中生在学习过程中容易出现学习倦怠、动力不足等心理,继而形成学习懈怠,缺乏应对学业困难的毅力和勇气。而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这样的状态势必导致他们后续学习中的困难越来越多,继而对学习失去信心,产生消极的自我认识,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健全。
有关研究表明,生涯规划能帮助学生认知自我,促进自我接纳,减少迷茫,了解未来的发展道路,增加对人生的意义感,从而增强学习动机。高中时期是自我同一性发展的关键阶段,高中生自我和人格尚不稳定,需要依赖父母、老师的安排和监督,同时又对未来充满好奇。生涯教育能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和自主意识,通过生涯辅导能逐步引导学生认识自我,具备自我管理、自我设计的能力,从而激发潜能、完善人格。
一、学习动机现状分析
学习动机是指由学习需要引起的,激发、推动学生进行学习活动,并达到一定学习目标的内部心理倾向动力。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石绍华在研究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因素中提出,学生的自我认识、自信、自尊水平对学习动机有显著影响。美国心理学家洛克提出,目标的设置具有激励作用。国内学者王华的研究表明,明确的目标有助于学生提高学习动机。学习动机对于学生状态、学习成绩等有显著影响。学习动机高的学生往往伴随着积极的学习行为、有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学习动机较低的学生,积极的学习行为较少。学习动机是学生维持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内在动力。
当高中生缺乏学习动机时,学习兴趣会下降,继而出现消极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以及学习情绪,例如作业敷衍、上课走神、不爱思考等。高中生的学习任务较多,学习难度较大,知识点环环相扣,一段时间的懈怠就会导致后续的
学习越来越艰难,出现的知识漏洞越来越多。被动的学习行为在导致学习效果大打折扣的同时,会在情绪上表现出厌恶学习,对老师家长的批评感到反感的特征;写作业时焦虑、烦躁,上课时情绪低落、注意力不集中;对待学习上的困难意志力薄弱,畏惧难题,不愿记复杂的内容等。此外,学习问题还容易引发亲子冲突和情绪困扰,导致家庭关系紧张、自我发展受阻。
二、生涯规划对学习动机的影响分析
生涯是人终身发展的历程,是人的生命与生活的全部,指一个人的职业、社会、生活与人际关系的总和,是人一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业、角色和情感生活的总称。高中是人生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是学生自我意识、自我概念发展的重要阶段,是学生开始自我选择和发展自我管理能力的重要阶段。生涯发展研究者舒伯将人的生涯发展划分为成长、探索、建立、维持和衰退5个阶段。高中生处在舒伯的生涯发展理论中15岁~24岁的年龄阶段,属于生涯探索期。生涯探索期是以能力发展为主的时期,这个阶段通过学习与实践,可促进多元能力的发展;同时,高中生可在此阶段通过生涯探索,促进对自我的认识,了解自身能力发展特点,更好地实现个性化发展。如果缺乏生涯规划,缺乏对未来的探索和思考,难以认识到克服困难的意义,那么在遭遇学习挫折与艰难学习任务,需要他们付出意志与努力时,就很容易向挫折妥协,引发消极的学习态度和被动的学习行为。
学生在高中阶段接触生涯规划,有利于增强自我认识。设置清晰且合适的发展目标,可帮助学生提升学习动机,激发对学习的兴趣,使当前的学习变得更有意义。学生在生涯教育的过程中通过自我探索,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价值观、社会资源等,从不同角度促进自我认识,形成对自己的客观评价,引发更多的自我思考;还能更充分地了解自己的努力方向,有更为明确的目标,从而提升学习动机。在对自己的生涯进行主客观分析,对兴趣、能力、价值观等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后,学生可结合家庭和社会背景,确定奋斗方向,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做行之有效的安排。
三、生涯规划激发学习动机的策略
当下的学习对于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现在的学习对以后有什么帮助、今后会用到所学知识吗……当高中生在思考这些问题时,说明他们在思考当下与未来的关联,思考个人发展目标。只有将当下的行为与未来的发展有效联结,丰富当
下学习的意义,才能增强学习动机、提升学习兴趣。因此,首先需要帮助高中生树立生涯规划的意识,即丰富对生涯规划的认知;其次是指导其学习生涯规划的方法,采取生涯规划的行动,增强对未来的掌控感。教师应以学生为主体,唤醒学生的自我意识,满足学生在自我发展中的胜任感和自主感。
(一)夯实生涯课程建构,促进积极自我的发展
生涯辅导让学生关注自我,感到自己被尊重,感受自我价值和独特性,也让学生理解人与人的差异性,提升自我效能感。从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而言,高中生面临着自我同一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积极正向的自我认
识,有助于学生人格的发展,形成积极的自我概念。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接纳,有助于学生养成乐观的品质和积极的人生态度。当学生面对学业压力、人生挑战时,可以调动更多的内在资源去面对困境,有更为丰富的内生动机去发展自我、成就自我。
教师可以通过生涯探索课程的建构,通过“知己”“知彼”“决策”等,促进学生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身优势,弥补不足之处;引导学生从优势自我中汲取力量,增强自信,培养乐观品质;引导学生探索自身能力、职业兴趣、职业价值
观和自我概念等,培养生涯适应力,提高生涯成熟度。生涯发展水平的提升,能让学生对自我和生涯有更为全面的了解,形成更好的自我定位及明确目标;明白高中学业对人生发展的重要影响,激发学生以更为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学习。自发、主动的学习,能让学生在面临学业任务时有更为饱满的热情,提升学习的专注度和投入程度。
(二)结合生活实践,深化生涯规划的认知
学生很多困惑与生涯发展密切相关,生涯发展水平较低、生涯适应力不强,很容易让学生在面对学业困难时产生气馁情绪,甚至自我贬低,继而出现消极的学习行为和态度,不利于健康自我的发展和人格的健全。
当然学生并非全然不知生涯发展的存在,只是他们的认知较为片面,许多学生将生涯的发展当成应付的任务,认为生涯规划就是职业选择,只有在就业时才需要去规划……诸如此类的片面认识,让学生减少了对自我发展、生涯发展的关注和投入。因此,需要提高学生对生涯规划的认知,了解生涯规划的价值,认可学习生涯规划的必要性。
实践中发现,结合学生已有经验,从生活实际出发,发展个性化的兴趣、能力、个人特质等,深化学生的生涯理解是较为有效的方法。比如,有的同学喜欢社交,有的却比较内向;有的选择参加心理社,有的参加机器人社团;有的喜
欢语文、英语,有的喜欢数学、物理……这些差异,都是因为兴趣与能力不同而导致的不同选择,是生涯规划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当学生认识到高中阶段的许多选择和偏好,都是生涯选择,便明白这些选择和偏好会影响大学的发展,乃至职业的发展,那么他们会更系统、有效地做出选择,进行充分的自我探索。
引导学生从兴趣、能力等层面了解自我是生涯规划的一部分,探索兴趣能力倾向是生涯探索的一部分。除了自身的探索,学生同时需要了解外部环境的发展,了解倾向职业所需的能力和特点,在外部与内部的契合中,用未来的职业发展指导现在的能力发展方向。指导学生逐渐将生涯规划与生活、自我结合,可以更有效地促进生涯规划的主动性,让学生对人生有更强的掌控感。
(三)融合社会实践,培养学习自主性
社会实践是促进生涯发展的有效载体,它以学生为主体,摒弃理论的灌输和讲解,让学生进入真实情景,有利于增加他们的主动性,培养执行力。社会实践活动可包含职业采访、生涯任务访谈、社团生涯活动、志愿者服务、高校招生咨询、模拟招聘、实地考察等,不是学习和考试,往往更需要学生在活动中有自主性,自主选择访谈的职业、自主选择志愿服务的岗位、自主选择应聘的职位、自主选择职业体验的岗位等。完成自主选择后,学生还需要调研社会实况,深入了解某些社会现状,最后形成汇报。
学习中的自主性,对于学生的创造力和内生动机的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价值。研究表明,自主性强的学生有更强的好奇心,在现实生活中更愿意接受挑战。有自主性的学生往往有更为稳定的自我认识和较好的自我效能感,更愿意承担责
任,面对困难有主动应对的能力和信心。
(四)加强学科渗透,提高综合素养
将学科的核心素养和生涯教育结合,可让学生浸润在学科文化中,感受各学科内在价值,在学科学习中探索自我、发展兴趣、发掘潜能。通过多元渠道和形式习得经验,在学科学习中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学生可产生对科任务的效能感,丰富学习的意义感,激发对学习的兴趣和内部动机,形成对未来生活的希望。各学科丰富的学习任务,如调查研究、合作互动、总结展示等,可提高学生实践和探究的能力,培养求真务实、解决问题的能力。学校应充分调动学科教师的积极性,从语文、物理、化学、生物、数学等学科入手,将生涯教育内容融入学科教学内容。
教师可结合生涯辅导工具,将生涯辅导技术融入学科教学,将职业兴趣测验、生涯彩虹图、多元智能理论、MBTI性格测试等服务于学科。例如,在语文学科讲解名著经典时,让学生通过多元智能和性格测试分析经典名著中的人物性
格;在历史学科中,绘制著名历史人物一生的生涯彩虹图,通过了解人物特点、理想追求、成长路径和社会环境,学习他们的优秀品质,塑造积极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对未来更有信心和希望。
教师还可将职业专业与学科紧密结合,将学科学习和未来发展紧密相连。具体而言,引导学生了解不同学科可以就读的大学专业,了解学科学习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意义,丰富对学科的理解
和专业的认识;鼓励学生探索不同学科素养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重要作用,启迪学生立足当下展望未来,对当下的学习赋予更多意义,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
(五)研究性学习,发展多元智能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生必不可少的一项任务,主要指在确定研究课题后进行论证研究,通过调查、研讨、数据采集、分析、总结等对某一问题展开研究。在整个研究闭环中,学生需要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需要调研、实践、汇报,需要分工、合作、协调、沟通,需要对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研究。研究性学习,可培养学生研究的自主性、实践能力、分析能力、沟通协作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有利于促进多元智能发展,让学生有更多平台发挥优势能力,建立自我效能感。研究性学习提倡学生研究高中阶段的各类问题,引导学生参与社会、了解社会,从生活和社会实践中发现问题,形成具有实践价值的建议。
此外,在结合生涯辅导激发学习动机的同时,也应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和奉献精神的培养。
参考文献:
[1]石绍华,高晶,郑钢. 中学生学习动机及其影响因素研究[J]. 教育研究, 2002(01):65-70.
[2]王华,王光荣. 目标设置理论对学生学习动机激发的启示[J]. 沈阳教育学院学报, 2005,
7(1):40-42.
[3]Barry J.Zimmerman, Dale H.Schunk.S e l f – r e g u l a t e d l e a r n i n g a n d a c a d e m i c
achievement[M],1989.
(作者就职于上海田家炳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