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飞扬

学习30问

刘诗薇

  • 不明白当时考高中的自己是怎么想的
  • 有时候会不想学习,可能还是懒
  • 如何丰富课余生活
  • 如何背出英语单词
  • 感觉最近学习有点力不从心
  • 成绩不是非常理想
  • 为什么家长认为打游戏影响学习
  • 认真复习了,但是还是没有那些不复习的同学考得好
  • 感觉课程很多,压力很大
  • 如何可以静下心来做事
  • 如何提高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 在学习的过程中,明明自己很努力,但考出来的成绩却不太好
  • 中国人为什么要学习英语
  • 英语为什么是高考的必选科目
  • 学科有些多,不会分配时间
  • 科目过多,来不及复习
  • 为什么一直学不好英语
  • 如何使自己学习上更全面
  • 在各类考试的压力之下,该如何丰富自己的课外生活
  • 如何合理分配时间
  • 科目多,一下子学不过来
  • 理科不能马上理解
  • 教学很多知识以后都不会用
  • 为什么数学物理那么难
  • 努力为什么没聪明有用
  • 综合水平测试的意义是什么
  • 副科该怎么学
  • 作业如何快速高效完成
  • 中国学生学的东西为什么要比其他国家同年龄段的学的要难
  • 难道只要努力一定会有成果吗
  • 难道受挫以后一定会失败吗
  • 压力好大,读不下去
  • 没有老师进一步的深化,知识很难深刻理解吗
  • 生物课程是不是可以在高一开设
  • 应试教育会不会导致大多人没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只会照本宣科
  • 文科背不出来怎么办
  • 成绩的起伏变化让人困惑
  • 数学成绩如何提高
  • 成绩真的可以决定未来吗
  • 学习可以带来什么
  • 为何我国基础教育做的这么深,但是高等教育方面不尽如人意
  • 家长的期望越来越大
  • 理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小技巧

 

学生学习30问

问题1:学习到底可以带来什么?为什么要进行高中的学习?

回答:“为什么学习”这个有点哲学意味的问题,其实是对学习动机的思考。从这点来说,你的思考是很有深度,也很关键。学习动机是指引发与维持学生的学习行为,并使之指向一定学业目标的一种动力倾向。有效地进行长期的有意义学习,动机是绝对必要的。动机具有加强学习的作用,高动机水平的学生,其成就也高;反之,高成就水平也能导致高的动机水平。心理学家认为,动机的中等程度,对学习具有最佳效果。动机过弱不能激发学习的积极性,超过一个最高点,动机强度的提高会造成学习效率的降低。根据学习动机的动力来源,可以分为内部学习动机和外部学习动机。内部动机,是指由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例如,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改善和提高自己能力的愿望等内部动机因素,会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外部动机,是指个体由外部诱因所引起的动机。例如,某些学生为了得到教师或父母的奖励或避免受到教师或父母的惩罚而努力学习。研究表明,内部动机可以促使学生有效地进行学校中的学习活动,具有内部动机的学生渴望获得有关的知识经验,具有自主性、自发性。具有外部动机的学生的学习具有诱发性、被动性,他们对学习内容本身的兴趣较低。因此,建议同学们可以探寻自我学习的动机、评估动机的程度、逐步形成内部动机等,以促进自我学习的进步。

问题2:对于理科科目,感觉不能马上理解,不知道理科的学习中有什么小技巧?

回答:你希望获得一些理科学习的小技巧,说明你发现学习需要掌握或探寻一定的学习技巧,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学习技巧,也就是学习方法,是学习者在完成学习任务过程中相对固定的行为模式,如记笔记、不断重复口述、分类和比较等,是外显的可操作过程。理科科目的学习更多是培养分析、推断、逻辑思维等能力,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或者培养这些能力。可以比较形象地用以下这段话来形容:当你愿意去看懂理解题目的答案时,你的考试成绩应该可以轻松及格;当你热衷于研究各种题型,定期做出小结的时候,你一定是班级学习的优等生;而当你习惯根据理科学习的知识点自己出题,并解决它,你的学习水平已经达到非常优秀的水平啦。

问题3:老师上课的时候提到学习策略,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是一回事吗?有什么不同?

回答: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对学习方法选择和综合运用的意识和倾向,是学习方法正确发挥作用的必要条件。学习方法是学习策略的基础,没有学习方法或者学习方法缺乏就不可能形成较高水平的学习策略。根据学习策略覆盖的成分,有研究者将学习策略概括为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认知策略是加工信息的一些方法和技术,有助于有效地从记忆中提取信息。元认知策略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策略,包括对自己认知过程的了解和控制策略,有助于学生有效地安排和调节学习过程。资源管理策略是辅助学生管理可用环境和资源的策略,有助于学生适应环境并调节环境以适应自己的需要,对学生的动机有重要的作用。具体包括学习时间的管理、学习环境的管理、学习努力和心境的管理、学习工具的利用、社会性人力资源的利用。

问题4:成绩真的可以决定一个人的未来吗?

回答:问题的字里行间透露出你对此持否定态度。仅从答案的角度来说,我赞同你的答案,我也觉得成绩并不能决定一个人的未来。无论是现实生活中的诸多案例,还是思维路径的分析,都表明即便高考失败,人生也并未就此完结,一样有机会与可能拥有美好或成功的未来。成绩并不必然决定未来,可能在关注成绩的同时,更应该关注能力的发展。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能力,更需要我们予以期待与关注。但这些并不能成为你放弃追逐好成绩、尽力考进一所好大学的借口,因为作为学生角色,你可以通过自己的智慧和努力取得好成绩,本身就说明你现阶段具备了为自己的目标去奋勇争先的能力,也将会拥有更多的机会与选择,更有可能选择有意义、有价值的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

问题5:感觉课程很多又很难,觉得压力很大,可有人说,学习是要有一定的压力,那压力大到底好不好呢?

回答:学习压力,是指人在学习活动中所承受的精神负担,主要表现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承受的来自环境的各种紧张刺激,以及学生在生理、心理和社会行为上可测定、可评估的异常反应。

关于“学习压力大好不好”的疑问,可以分享心理学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美国心理学家耶克斯和多德森研究证实,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线性关系,而是呈倒U形的关系。具体体现在:动机处于适宜强度时,工作效率最佳;动机强度过低时,缺乏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工作效率不可能提高;动机强度超过顶峰时,工作效率会随强度增加而不断下降,因为过强的动机会使机体处于过度焦虑和紧张的心理状态,干扰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的正常活动。

问题6:我如何知道自己的学习压力过大呢?有哪些具体表现?

回答:学习压力是否过大会有一些具体的外在表现:可能在学习上会表现为敷衍、退缩、不愿意投入、对学业过分苛责、对自己没信心、不容易集中注意力等;可能在情绪上会表现为容易沮丧低落、经常显得不耐烦、易生气、比较消极地看待人与事;可能在生理方面表现为食欲不振、睡眠质量差、有时还出现一些类似恶心、呕吐的生理反应等。这些反应尤其在考试前后会表现的更为明显与强烈。同学们可自己予以关注和留意。需要注意的是,一方面过度的关注与在意可能引发更为强烈的焦虑;另一方面有许多行之有效的办法可以帮助我们缓解压力。

问题7:我感觉自己学习压力很大,有什么好办法可以帮我缓解压力?

回答:如果压力过大,就需要一些行之有效的办法帮助自己进行调整。首先,调整目标,将目标调整至自己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水平。其次,有效地管理时间,将学习任务排序,并依次逐步完成,阶段性的成果可以缓解自己的压力。再次,适度的运动,不仅可以强健身体,也可以减压,从身体层面保持活力。另外,寻找并探索适合自己的调节情绪的方法,可能是宣泄、是倾诉,或转移注意力等。最后,调整认知,正确对待学习压力。

问题8:几乎每年开学的时候,老师都要求我们确立本学年的学习目标,我不知道为什么要确立学习目标?

回答:目标就是方向,有了奋斗的目标,才会有学习的方向,有前进的动力。接下来介绍一个心理学研究来感受确立目标的意义。哈佛大学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关于目标对人生影响的跟踪调查,对象是一群智力、学历、环境等条件都差不多的年轻人,调查结果发现:27%的人,没有目标;60%的人,目标模糊;10%的人,有比较清晰的短期目标;3%的人,有十分清晰的长期目标。25年的跟踪调查发现,他们的生活变化十分有意思。那3%的人,25年来几乎从不曾更改过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始终朝着同一个方向不懈地努力,25年后,他们几乎都成了社会各界顶尖成功人士,他们中不乏白手创业者、行业领袖、社会精英。那10%的人,大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上层。他们的共同特征是,一些短期目标不断实现,生活质量稳步上升,他们成为各行各业不可缺少的专业人士,如医生、律师、工程师、高级主管等等。那60%的人,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中下层,他们能安稳地生活与工作,但都没有什么特别的成绩。剩下的27%的人,他们几乎都生活在社会的最底层,生活过得都很不如意,常常失业,靠社会救济,并且常常抱怨他人,抱怨社会。由此可见,明确的目标可以给人的行为设定明确的方向;可以使人知道什么是最重要的事进而合理安排时刻;可以使人不仅关注过程,也关注结果;可以使人清晰地评估每一个行为的进展;可以使人集中精力,把握现在;可以使人产生持续的信心、热情与动力……

问题9:怎样确立目标才算是设定了一个适合自己的好目标呢?

回答:有关目标的描述有很多,如:我希望我的学习成绩能进步一些;我希望我能考出让爸爸妈妈满意的成绩;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考到年级前五名;100分太多,60分刚刚好;我上课要认真听课;考个名牌大学;考上市重点高中;能考上高中就好……这么多的表述当中,什么样的目标算是一个好目标呢?可以分享的是一个名为“SMART目标”原则,具体事指:S即Specific——具体;M即Measurable——可以衡量;A即Achievable——可以实现;R即Realistic——比较现实;T即Time-bound——有时间限制,总体就是指目标尽量是具体、可衡量、可以实现的、比较现实的、完成其是有时间限制的。另外,一个人的目标可以分为短期目标、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三种目标相互联系、缺一不可,个体要科学处理好三者之间的关系。

问题10:虽然设定了自己的学习目标,但是对于能不能实现自己感觉没有信心,该怎么办?

回答:你可以进行实现目标的自我肯定训练。具体做法有:(1)坚信自己有能力实现目标,对自己说:我有巨大的智慧与潜能,有足够的能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只要我选择良好的方法勤奋努力,坚持行动,就能出色地完成目标。(2)大声说出自信的语言,用有力、清晰、自信的语言,大声说出肯定和鼓励自己的话。如果不能大声说出,就小声或默默地说出肯定自己的话,也会有效果。(3)呈现目标达到后的形象和想象愉快情境,使自己充满信心、满怀喜悦,这样就能激发出意识和潜意识的巨大力量。(4)自我激励要发自内心,要诚心诚意,坚持长期锻炼坚持训练21天,才能初见成效,若长期坚持自我肯定训练,效果会更好、更稳定。(5)每天至少练习三次。

问题11:我发现有些伙伴设定的目标是希望可以掌握与学习什么知识,有些伙伴设定的目标是希望可以考到多少分或什么名次,这两种目标有什么异同及利弊吗?

回答:前者学习的目标是掌握知识和提高能力,在心理学上可以称为掌握目标;后者的目标定为好名次和好成绩,认为只有赢了才算成功,这种目标常常表现在自己与别人进行比较,并且根据一般标准来评价自身的表现,心理学上可以将其称为成绩目标。研究发现,不同的目标会有不同的动机和行为模式。对掌握目标的人来说,成功就是提高、进步、掌握与创新;有价值的是努力,挑战困难的任务;满足感的产生来自于进步、掌握;努力的理由在于活动本身内在的魅力和个人的意义;错误其实成长过程的一部分,具有信息反馈的功能;能力是后天发展的。但是对于成绩目标的人来说,成功就是高成绩、比他人更好;有价值的是避免失败;满足感的产生来自于成为最好的;努力的理由是证明个人的价值;错误是缺乏能力和价值的证据;能力是天生的,固有的。因此,持掌握目标的人的归因模式会将失败归因于不够努力,认为结果是由个人努力情况决定的;而持成绩目标的人,会将失败归因于稳定的能力不足,失败后更容易产生消极情绪,也更容易选择较浅层次的学习策略,更容易选择容易的任务,较少尝试新任务的意愿。

问题12:对于自己的劣势学科,感觉特别没有信心,而且在听课、练习、考试的时候都觉得提不起兴趣,甚至偶尔会有想放弃的想法,该怎么办呢?

回答:当个体经历了失败与挫折后,面临问题时产生无能为力的心理状态,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能,最早是由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提出的。学业习得性无能主要表现在:认知上怀疑自己的学习能力,觉得自己难以应付课堂学习任务,情感上心灰意懒、自暴自弃,害怕学业失败,并由此产生高焦虑或其他消极情感,行为上逃避学习,如选择容易的作业、回避困难的作业、抄袭别人的作业、逃课逃学等。因为遭遇学业失败的经历,或多或少地存在这种习得性无能的倾向,于情可以理解,但是对个体却有较明显的消极影响,要想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从个体的内部动机的激发着手,比如要重视学习的过程,不苛责学习的结果,对于失败的情境要合理归因,强化自我评价,建立适当期望,获得成功体验等。

问题13:为什么确立了学习目标之后,还需要制定学习计划呢?

回答: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现象是:目标制定好以后就被我们搁置在一边,我们又会去抱怨目标制定没什么用。之所以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我们忽视了目标的实现绝不是一触而就,应该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具体的学习计划,可以保证个体有序地进行学习,科学地安排时间,进而实现阶段性的短期目标。另外,有了学习计划就要执行计划,在执行的过程中不会是一帆风顺,坚决执行计划的过程也是磨炼自己意志的过程。

问题14:预习有什么用?应该怎样预习?

回答:学生的预习是一项重要的学习技能,是一种按照学习计划预先自学教材的学习活动,是学习新知识的准备阶段。它可以帮助个体建立对新知识的初步感知,又可以帮助个体在新旧知识之间承上启下,建立联系,既可以帮助个体提高自学能力,又可以事先做到心中有数,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可以尝试的预习方法有:初步理解知识的基本内容和思路;回忆巩固有关的原有知识、概念;找到新知识的重点和自己不懂的问题,并用各种符号标明在书上,试着做预习笔记。

问题15:复习有什么用?应该怎样复习?

回答:复习是学习新知识的巩固阶段,可以使学生温故知新,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做到系统连贯、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如果不经常及时地复习,很容易造成新知识的遗忘比较快,所以复习是学习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从时间上来说可以分为课后复习、阶段复习和总复习。课后复习虽然量不一定很多,但是很重要,可以及时避免遗忘。阶段复习是一个阶段的系统复习,量要适中。总复习往往是一个学习或一个学习历程的复习,复习的量相对很大。从方式上来说,可以有阅读教材、整理笔记、做习题等形式。如何进行有效地复习,你需要注意以下关键点:第一,复习须及时,才可以事半功倍。第二,复习须思考,才可以透彻理解。第三,复习须多样,灵活运用。

问题16:有时候听课的时候会走神,回家的练习就不会做,该怎么办呢?

回答:听课无疑是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环节,是学生获得系统知识的重要途径,只有抓好课堂时间,才是取得好成绩的关键。提高课堂效率,需要关注的关键点有:首先,做好听课的准备工作。知识方面,可以通过复习、预习等了解学习材料以及涉及到的相关内容;物质方面,准备好必要的学习用具;心理方面,有充沛的精力和学习的心向。其次,集中注意力,仔细倾听。跟随教师讲授或组织讨论的思路。再次,课堂中要多思多问。尽量调动多种感官积极参与学习过程,使思维保持高度活跃状态,力求从不同角度去分析和理解所学的问题。最后,要记好课堂笔记。记录上课的重点、要点和补充的新知识,尚未听懂或不能理解的疑难重点等。

问题17:如何记好课堂听课笔记呢?

回答:很多研究发现,是否记笔记对学生加工学习材料的效果有很大影响,记笔记能够引导学生去注意某些材料而忽略其他材料,记笔记可以帮助集中注意,记笔记可以帮助学生将新学习的内容与已有的知识发生联结。如何更好地记笔记呢?第一,因为时间有限,最好记录教师讲课要点,包括重点、难点、疑点,可以运用提纲式,将要点逐一列出。第二,可以运用速记符号。因为上课内容较多,为了可以将内容要点记下,可采用一些自己容易辨认熟悉的速记符号。第三,尝试运用自己的话记录重要概念,运用自己的话本身就是对教师讲课要点的理解,有助于记忆与内化。第四,处理好听课和记笔记的关系。只有听明白了,记录的东西才有记忆。

问题18:中学生厌学一般都是什么原因呢?有什么办法可以走出厌学?

回答:厌学情绪容易使个体心灰意懒、浑浑噩噩、丧失信心并逃避学习,厌学情绪不仅会影响学生对学习知识的热情与追求,阻碍其学习成绩的提高,也会严重束缚学生的积极自我意识的形成。一般来说,厌学情绪的产生可能有多种原因,有些是因为学生个体的原因,如缺乏理想信念、信心不足、对学习有畏惧感;也有一些来自家庭的原因,如父母对孩子采取错误的家庭教育方式、父母间有冲突矛盾等;也有可能来自学校的原因,如教师的教育方式不合适、同学之间关系不和等。如何才能真正走出厌学情绪,可以尝试以下做法:第一,尝试寻求学习的快乐。被强迫去做一件毫无乐趣的事情是令人非常痛苦的,如果把学习当做一件苦差事,就不可避免地产生厌学情绪,可以尝试寻求学习过程中有趣和快乐的事情,带着快乐的情绪投入,学习效率和成就一定会有所提高。第二,寻找成就感。尝试让自己觉得学习是自己可以掌控与把握的,逐渐增强自信,当看到自己长期以来的学习成果,从中体验到成就感,并逐步培养对学习的信心。

问题19:遗忘是怎么回事情,有什么规律,怎样可以减少遗忘?

回答:提到遗忘,就必须要提到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艾宾浩斯是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是第一个从心理学上对记忆进行系统实验的人。他对记忆研究的主要贡献之一就是对记忆的保持规律作了重要研究,并绘制出著名的“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遗忘曲线显示,学习过程一结束,遗忘就开始了,在最初的9个小时内,遗忘最快;若干天后,对知识的保持率就会降到20%,甚至更低。因此,复习的最佳时间是记材料后的1-24小时,最晚不超过2天,在这个区段内稍加复习即可恢复记忆。过了这个区段因已遗忘了材料的72%以上,所以复习起来就“事倍功半”,我们在复习功课时,有时感觉碰到的好像是新知识似的,这就是因为复习的间隔太长了的缘故。总体来说,遗忘符合“先快后慢”的规律,尽量要“及时复习”。

问题20:在背诵一次材料的时候,感觉有时候会受到之前的学习内容的影响,这个是怎么回事呢?

回答:心理学的有关研究表明,先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后学习的材料有干扰作用,心理学上称为“前摄抑制”;另外,后学习的材料对识记和回忆先学习的材料也会有干扰作用,称为“倒摄抑制”。实验证明,前摄抑制和倒摄抑制的干扰作用会受到学习材料的相似程度、难度、巩固程度等因素的影响。如此,最先学习和新近学习的材料,相对记忆想过会好,但是学习过程中的中间部分的材料受两种抑制的双重干扰,最容易发生遗忘。学生要注意在同一个时间段内安排不同的学习内容,另外,可以把学习材料分为若干知识段来记,提高记忆效果。

问题21:考试成败后,总会寻找原因,一般来说,怎样找原因合适呢?

回答:考试过后,寻找成败的原因,在心理学上,被称为归因。一般来说,归因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分析,即支配性(内在的或外在的)、稳定性(稳定的或不稳定的)和可控性(可控的或不可控的)。一般来说,人们通常会考虑的是能力、努力、考试难度和运气四个方面。对于一些总是无法提高成绩的学生来说,将考试失败归因为内在的、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因素,即能力方面的欠缺,容易陷入习得性绝望感,不愿意为学习付出更多的努力。还有一些学生会把考试失败的原因归于外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制的,这种归因容易使其产生气愤和敌意,逐渐变得对考试不重视,如此不利于学习积极性的提高。以正确恰当的方式对自己的考试成败予以归因,才能将自己的情绪和心态调节至合适状态,做力所能及的努力,踏实进取正常发挥,达到自己的目标。

问题22:中学生该如何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问题,进行质疑呢?

回答:要想提高学习成绩,不应该停留在被动接受的状态,要勇于主动提出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讨论、请教,进而理解内化学习内容。提出问题,最常用的是“W设问法”。一种为“3W法”,即What(什么),How(如何),Why(为什么),学习不应该只知道“是什么”,而应该转变为从“什么”到“如何”再到“为什么”的全过程。还有一种是“5W1H法”,即What(什么事)、When(什么时间)、Where(什么地点)、Who(什么人)、Why(为什么)、How(如何),从这六个方面进行深入思考,对新知识的学习和理解就会更加完整和系统。

问题23:经常会觉得很多事情来不及做,该如何合理分配时间?

回答:有人说,如果你不会管理时间,你就不会管理生活。由此可见,如何使用并管理时间是一门关乎成功的学问。再好的时间管理策略也需要一个不断学习、掌握并重复训练并形成习惯的过程。具体的时间管理方法有:制定一个合理的目标,预留一定的弹性时间;养成列事情清单的习惯,在固定的时间来列出要完成事情的清单,并标记事情要完成的期限;用好高效时间,我们的作息时间上有一些相似性的,如早上的时间是效率最高的,我们要把最重要的事情放在精力比较好的时间来做,不太重要的事情放在精力不太好的时间来做掉;要事第一的原则,把最重要的事情始终放在第一位去对待,去解决;善于利用零散时间,比如等公交车或坐公交车的时间,可以用来回忆上课的内容,或者列列计划、安排;明确果断对打扰说不,在不期待的被人打扰的时候,可以适时地拒绝对方的打扰,告诉对方你现在正在做重要的事情,可以商量一个方便的时间。

问题24:有时候手边有好多事情,都不知道该从哪类事情入手?

回答:当个体面对太多重要而且紧急的事情的事情,必然会觉得焦虑、茫然,不知道该如何处理,为了更好地管理时间,更高效地处理事情,我们可以了解一下帕累托原则。帕累托原则又名二八定律,是由19世纪意大利经济学家帕累托提出的。其核心内容是生活中80%的结果几乎源于20%的活动,因此,要把注意力放在20%的关键事情上。根据这一原则,我们应当对要做的事情可以分轻重缓急,进行如下的排序:A.重要且紧急——必须立刻做;B.重要但不紧急——只要没有前一类事的压力,应该当成紧急的事去做,而不是拖延;C.紧急但不重要——只有在优先考虑了重要的事情后,再来考虑这类事。人们常犯的毛病是把“紧急”当成优先原则,而不是把“重要”当成优先原则。许多看似很紧急的事,拖一拖,甚至不办,也无关大局。D.既不紧急也不重要——有闲工夫再说。

问题25:同学们很多都是晚上学习效率高,但是我感觉自己却是早晨的时候精力旺盛,思维效率高,这是怎么回事情呢?

回答:每个人的工作或学习效率在一天内会有高潮也会有低谷,请你思考你什么时候精力最旺盛、思维效率最高?是早晨、上午、下午、傍晚还是深夜?

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看到三种不同思维效率曲线用脑的人:1.猫头鹰型。这类人,白天效率一般,一到晚上就精神奕奕,思维活跃,工作效率极高,这类人用脑就如同猫头鹰一样昼伏夜出,所以叫做猫头鹰型。2.百灵鸟型。和猫头鹰的习性相反,在清晨和上午精神焕发、朝气蓬勃,记忆力和创造力的效率高,而晚上大脑的工作效率明显降低了。3.混合型。这类人用脑时间不分白天黑夜,随时都可以工作、创造,全天的用脑效率差不多,我们称为混合型。大家了解自己的用脑类型,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可以根据自己的用脑习惯,合理、科学地安排自己的生活和学习。

问题26:有时候自己好的学习方法或状态只能保持一段时间,过一段时间就坚持不下来了,怎么办?

回答:意志力是指一个人自觉地确定目的,并根据目的来支配、调节自己的行动,克服各种困难,从而实现目的的品质。有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智力和自制力最预示成功。形象一点说,意志力像肌肉一样,过度使用就会疲劳,长期锻炼就会增强。意志力也就是自我控制,指得是能控制内心某个冲突,成功抑制恶魔的一方。比方说跑马拉松时会肌肉酸痛、呼吸不顺、腹部疼痛等,此时内心就会出现想停下来舒缓痛楚的欲望,然而另一方面也希望可以完成全程马拉松好成就自己是个好汉,此时内心就产生了一个冲突。要继续跑还是要停下来?若能成功的抑制停下来舒缓不适的欲望,也就控制了这一次的内心冲突,马拉松得以继续跑下去。因此,完成一次马拉松=重复地对抗内心冲突、抑制想停止的欲望=意志力的展现。许多生活上需要意志力的行为都能够以这个模式去解释,像是减肥者需要抑制食欲、规律运动等。你可以通过开始做一些日常小事,尤其是做自己不习惯做的事,保持积极、正向思考、自我激励、持之以恒,来提高意志力,你所获得的感受与所培养的意志力同样是可以用在其它事情上。

问题27:什么是创造力,该如何培养自己的创造力?

回答:创造力是指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是知识、智力、能力及优良的个性品质等复杂多因素综合优化构成的。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主要成分是发散思维,即无定向、无约束地由已知探索未知的思维方式。创造力思维主要特征在于变通性、流畅性和独特性。创造力与人格特征也有密切关系,高创造力者具有如下一些人格特征:兴趣广泛,语言流畅,具有幽默感,反应敏捷,思辨严密,善于记忆,工作效率高,从众行为少,好独立行事,自信心强,喜欢研究抽象问题,生活范围较大,社交能力强,抱负水平高,态度直率、坦白,感情开放,不拘小节。培养创造力注意以下几个方面: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培养善于发现新问题或新联系的能力,培养求异思维和求同思维,开放心态寻找可替代方案,尽量将思考落在纸上等。

问题28:有时候明明知道该做什么事情了,可还是会拖拉,该怎么克服拖拉的坏毛病呢?

回答:拖延具体是指在能够预料后果有害的情况下,仍然把计划要做的事情往后推迟的一种行为。可以说。拖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不少人都曾有过不同程度的拖延。但是,严重的拖延症会对个体的身心健康带来消极影响,如出现强烈的自责情绪、负罪感,不断的自我否定、贬低,并伴有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一旦出现这种状态,需要引起重视。拖延症形成的具体原因尚不清楚,一种观点认为,拖延是由一种或数种相对稳定的人格特征造成的,个体在各种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都可能拖延;另一种观点认为,拖延多是由环境决定的不稳定因素造成。克服拖延可以尝试的具体方法有:1.改变认识。拖延与一些认知心理呈负相关,可以通过一些方法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认知,如运用积极暗示、增加成功体验和放大优点等方法获取自信;改变完美主义,帮助拖延者分析完成任务带来的益处。2.专注当下,不是指专注于你现在脑子里的想法和情绪,而是专注于你现在在做的或选择要做的事情,从力所能及的,从最简单具体的行为目标入手,只要开始行为,往往就会慢慢持续,看到自己的阶段成果,就会更容易坚持。3.发挥群体的作用。群体氛围可以为成员提供一种特殊的情境,充满理解、关爱、信任,这种环境的变化必将引起个体行为的改变。

问题29:考试的时候容易紧张焦虑,有什么方法可以缓解?

回答:考试在即,学生往往倍感压力,出现了各种各样的担心、困扰,也表现出各种身体症状,比如吃不下饭、睡不好觉,还有一些学生,在考场上也状况倍出:忘记了那些平常熟悉的不能再熟悉的课文、解错了那些平常轻松就能做对的题目,总是对着一道题反复检查等等,严重影响了考场发挥和考试成绩,而前一次考试的失败又带来了对下一次考试的担心和焦虑。在考试情境刺激下,受学生个体的认知、评价、个性、特点等影响而产生的以对考试成败的担忧和情绪紧张为主要特征的心理反应状态,我们称之为考试焦虑。分析容易出现考试焦虑的学生,主要有这样几种原因:1.个体属于焦虑人格特质,希望自己考试准备充分,发挥正常;2.家长对学生的期望很高,如果达不到期望往往会对学生进行责怪,这也造成了学生对考试的担心;3.有些学生认为考试考得不好,是证明自己的能力不行,会给自己的未来带来许多负面影响,因此,对考试的期待很多,担心自己失败;4.以往曾经有过考场发挥失利的负面经验,却不知道如何应对,因此担心再次的事件发生。如何缓解考试焦虑,其中较为重要的有:调整认知,强化信心;放松训练,优化情绪;进入状态,充分发挥。具体指:首先,澄清对质自己对考试存在的不合理或非理性的认知,科学客观地看待考试及自己的能力;另外,可以通过放松训练、系统脱敏等行为训练的方法缓解焦虑紧张,优化情绪;最后,踏实做好复习,事先准备相关用品,进入状态充分发挥。

问题30:有哪些记忆的方法可以帮助我更好地背诵记忆学习内容?

回答:记忆力是人脑的记忆能力,是人脑对于已知的经验、知识、心理体验和各种社会活动的识记。学习任何科学知识,都离不开记忆。强记忆力能够迅速、准确、持久地掌握学习过的知识和技能,也能比较好理解、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记忆力的提高,不能够单纯地靠死记硬背,要学会运用一些科学有效的方法:第一,理解基础上的记忆和记忆前提下的理解相统一。没有记忆,不可能上升到理解,没有理解,记忆就像散沙一样。第二,尝试背诵法,有一个明确的记忆提纲,像电脑里的目录、路径一样,将知识放在“目录”中,将“目录”融会在知识里,相得益彰,便于知识的提取应用。第三,联想记忆。具体有:接近联想,用相互接近的事物进行联想;相似联想,用相似的事物联想;对比联想,由相反事物的一方想到另一方;归类联想,从同类事物中来联想;因果联想,从原因想结果或从结果想原因;创新联想,人为创造一种联系进行的联想。

点赞